斜视度数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上海有一古塔倾斜71度,远超比萨斜塔,
TUhjnbcbe - 2022/11/2 21:37:00
白癜风是遗传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41216/4537847.html

因“斜而不倒”而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比萨斜塔,不仅建筑学家们纷纷前去研究它的奥秘,游客们也十分热情地到比萨斜塔前借位摆拍,发挥自己的脑洞创意。但在上海郊区的松江区,也有一座古老的塔;尽管声名不如比萨斜塔,但不管是倾斜还是历史都比它好。

由于地质构造关系,松江境内峰峦叠嶂,有“九峰十二山”之称。松郡九峰中的第八峰,天马山。具有南北两峰,形似天马,故名。该主峰海拔98.2多米,是上海地区陆上最高的山峰,也是九山中山林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山峰。很多外地人只知道佘山,不知道天马山;天马山在上海的确是一个很小的景点,上海人不一定都去过。

进山后,不一会儿走了一百步,便见一扇门,门内三两人外,一座砖灰色的古塔引来眼帘。这里就是护珠塔,它建于北宋元丰二年(年),比年比萨斜塔还要古老。护住塔又名护珠光塔,据说南宋宋高宗就把五色佛藏在塔的顶部。到了那个夜晚,塔顶上的灯火一如佛光,得名护珠光塔,还引来无数香客朝拜。

护珠塔,七层八角,高18.82米,于年重修。本来护珠塔就在一座香火极盛的唐代寺庙圆智寺内,可惜寺庙在乾隆年间,因祭奠神灵、放鞭炮而起火,庙宇在火灾中尽遭毁坏。焰火还猛窜到塔顶,点燃了塔心木引起火灾,因扑救不力,塔心木结构包括塔檐、栏杆、平台、楼板都被烧毁,只剩下圆筒形砖砌的塔身,连塔刹都掉下来了。不幸的是,大火过后不久,人们发现塔身的砖缝里夹有唐宋两代的古钱币,这件事一传十传百,很多人都去挖砖头,使底层西北角的砖身渐渐地拆掉,形成一个直径约2米的大洞。如今观光客走近宝塔,都会发现在塔基的一边缺了很多东西。幸运的是这一操作后来被禁止了,否则护珠塔一定是雷峰塔先倒塌了。

千年一遇的地基变化,使塔周围的土质参差不齐,使塔逐渐向东南倾斜。到年,护珠塔倾斜7.10度,偏离东面2.28米。远高于意大利比萨斜塔3.99的倾斜度,因此有“中国比萨”之称。所幸的是,倾斜的方向与塔基的缺角方位不对应。

此外,护珠塔的建筑材料很结实,用非常黏稠的米煮成粥,打成浆,与石灰、砂子混合,接近现代的钢筋混凝土。除建材外,护珠塔的建筑结构也很特殊,塔身为八角形结构,塔门为两面各开一扇门。并且每一层的门都不会打开在同一方向的墙壁上,因此每一个未开门的墙壁都像四条腿一样支撑着每一层塔。各层壁间既相互连接又不受层壁压力,使得塔身受力非常均匀。甚至在遇到强台风、地震等外力作用时,一些破碎墙塔也不容易倒塌。

这样才使护珠塔历经七百多年,至今仍屹立在天马山,成为斜塔的奇观。

在-年期间,为了保持斜塔的原貌,国家对斜塔进行了加固和抢修,在塔基支撑了10根钢筋,并在塔身嵌入了两个19米高的鸟笼环。有人说,翻新后的护珠塔斜度保持不变,但能承受6级以下地震和10级以下大风。因此斜塔倾斜不倒,日落时分,山峰和斜塔相互衬托,别有古意。

斜塔下20米处,有一棵古银杏树,相传是宋银甲将*周文达亲手种的,树龄距今多年。古树名木的枝条呈爪形,相互呼应。土著人传说,古银杏乃神手,支撑着护珠塔倾斜而不倒;当然,现在听起来并不可信,但古往今来的传说也丰富了护珠塔的人文内涵。

天马山还有许多名胜,可惜由于连年战乱,所剩无几,有的甚至遗址难寻。只有护珠塔的存在,为来天马山的游客提供了一个可以凭吊历史往事的地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有一古塔倾斜71度,远超比萨斜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