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称之为慈心?慈心指的是:身语意之上不损害或伤害一切众生而是饶益一切有情。虽然一切众生都欲求安乐和幸福,但是他们能奉行安乐和幸福的十善业之因吗?我们看看我们周边的人,包括我们自己的有些时候,所以说是无法奉行的。众生多数所奉行的都是与安乐和幸福相悖的十种不善业。也为了获取一些暂时的口腹之欲、一些暂时的欲望满足就在造各种各样的业。如果这些欲求和行为颠倒而行持的一切众生,能如如得到他们所欲求的真正的安乐和幸福吗?不能。所以说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要发愿:要让众生都能获得他们所欲求的安乐和幸福该有多好啊!相续具有这样一种欲求之心,并且身语意以种种方便法尽力奉行,这就叫做慈心。
我们不要管别人他具体做了什么,我们的心要缘着他所作所为给他转向正法,转向于这种善法,这是我们发的愿,不是让你去薅着人家的脖领子说:“你这样做不对啊,你要改。”那你会迎面挨一拳的。心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先这么样发愿来让众生转向正法。当你真正具有修行功德的时候,你的意念就变成了谛实语,境就会随着你转。
慈心或慈业支分为三:慈身业、慈语业和慈意业。我们今天听法也分为闻法的方式和所宣之法之次第,应无误无颠倒地取舍闻法的方式而如理如法地听闻今天的法。我们讲的是什么你要理解,耳要专注,要符合闻法轨理。我也是时时提醒和告诉大家,闻法的方式方法非常关要,非常重要!所闻之法与闻法的方式相比,闻法的方式方法更加重要,时时提醒你们的原因就在此处。因此,希望大家时时反观自心,如理取舍闻法的动力和行为而奉行!
《普贤上师言教》说:
正如经中所说:“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口中所说的话、手中所做的事都绝不能损于其他众生,自始至终都要真诚慈爱。
首先所宣的是慈身业。
《普贤上师言教》说:
依照《入行论》中说:“眼见众生时,诚慈而视之。”甚至目视其他众生也应当和颜悦色,绝不能怒目而视。从前,一位专横跋扈的官员一贯斜着眼睛看别人,结果后世转生为一户俗家灶下吃剩饭的饿*。经中也讲述了反目视圣者而堕入地狱等的过失。
大家都能够很容易的理解这些意义,虽然你们能够很容易理解这些经论中的意思,但是实际运用和奉行此等法义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我们汉族弟子实际运用和奉行更加重要了,要改掉自己以前相续中的垢染。
上师说:也许我的看法不净吧,汉族弟子的嗔恨心是很重的,并非说是藏族弟子没有嗔恨心。比如一百个藏族弟子中有五十个弟子的嗔恨心很重,那么一百个汉族弟子中最少九十个弟子的嗔恨心很重。对这种很重的嗔恨心应该予以对治,对治的方法就是修慈心。
在座的大众都是实际修行者,欲求得到究竟佛的果位。那么究竟得到佛果之因是什么呢?是菩提心,而不是嗔恨心。因此具有嗔恨心的弟子,应该以慈心去对治嗔恨心。汉族弟子对此应该特别谨慎和注意,为什么呢?汉族弟子相续的嗔恨心很重,时常被嗔恨心所缚。比如昨天下午从四点钟到晚上八点钟,我一直在传窍诀或者宣讲转生相,来谒见我求窍诀或者祈求讲转生相的藏族出家众和在家众弟子大概有二百多人。这些人进入我的房间,几乎没有人对我或者我身边的这些道友生起嗔恨心、说粗语或瞪眼睛。
昨天大概有十个或十五个汉族女众到我这里来求窍诀,我看见最少有三个人对我或者身边的金刚道友说粗语、瞪眼睛。昨天有两个藏族女众,一个人进入房间,另一个人正好出去,两个人不小心互相碰撞在一起,有一个人几乎跌倒,她们根本没有说粗语,也没有生嗔恨心,而是互相伸出舌头,并互相道歉:‘哎呀!对不起!对不起!’当时我见到以后,我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很善良的、很上品的、很上等的。而另两位汉族女众求窍诀的时候,一个人在前面,另一个人在后面,当时前面这个人的披单掉下来了,她马上把披单搭在肩上,一下子就把披单盖在后面这个人的头上了,后面这个女众当时瞪着眼睛就在恨对方,我当时想:‘怎么办?怎么办?嗔恨心这么重!怎么办?’前面这个人无意之间把披单搭在后面这个人身上,这有什么关系?当时后面这个女众就瞪着眼睛看对方,而且瞪眼睛时间很长,对我都是瞪着眼睛这样看着。
当时这位女众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名修行者,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一个殊胜的道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上师之前,更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样一种嗔恨心而应该修忍辱,当时她马上把嗔恨心表露在身语意之上,已经表露在外面了。希望你以后不应该这样,因为我们都是修行者,应该修心和对治嗔恨心。大家都是修行者,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即便你的相续没有善良的心,也应该熏习修心。如是熏习修心,你的相续自然能生起善心或善良的心。不要说对金刚道友以嗔恨心而视,对一切众生都不应该怒目而视,应该以慈心慈目视一切众生。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如是所宣:“眼见众生时,诚慈而视之。”
不要说对金刚道友,对一般凡夫也不应该瞪眼而视。此处宣讲了瞪眼的这样一个公案:一个专横跋扈的官员惯用眼睛斜视别人,结果最后投生为一户人家灶下吃剩饭的饿*。对一般庸俗凡夫这样斜眼或瞪眼都会遭受这样的果报,更何况对金刚道友瞪眼睛或斜视呢?此等会成为堕入金刚地狱之因。经文是由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讲,这是佛说的。《入行论》由本师的随行者寂天菩萨所讲的,他们所讲的都是真实语。因此,即便是微细的善也要励力奉行;即便是微细的恶也要及时断除。眼应慈视一切众生,哪怕是斜眼或斜视,不应该如是而看一切众生。否则,定会造作恶业。”
我们要注意了,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现前,走走道踩你一脚,坐公共汽车挤你一下,那相对的肯定是冷眼。这肯定是没有必要的,在这个世界上哪有不相碰的,对吧?所以说碰碰撞撞过一生。你要在这种碰撞状态中产生了一种对抗,那么就是嗔心的生起,你在修嗔心。如果你产生的是一种随顺、理解、宽容,那么你就是在修慈心,所以说我们这个太好修了,因为随时都有对境,我们修行就在当下,随时随地嘛!知道了这些不重要,你运用到生活中来进行实修最重要。
《普贤上师言教》说:
身体的一切威仪要温文尔雅,给人一种舒心悦意之感,彻底杜绝危害他众,全心全意利济有情;
我们的身体威仪都要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温文尔雅,给一切众生是什么呢?让人一看你——舒服,一看你就愿意亲近,这是一种慈悲的体现。因为你的气场、你的能量很善,大家都能感觉到。尤其对金刚道友不仅身体一切威仪都要温文尔雅,而且应尽力饶益或利益他们。身体的威仪不应该不文雅或者很粗劣,也不应该做一些令人感觉不悦意的行为或者损害众生、不饶益众生的行为,比如说如同疯子般很粗劣、很随意的这些行为都要予以杜绝。
我们知道了慈心的修法以后,我们再遇到对境的时候,一定要在心里头想:“我现在汗毛有点倒立了,心里的无名火、有名火或者是怨愤之心已经沸腾了,想一想法义,想一想今天师父给你讲得上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停三秒钟,别马上火山爆发。”之后你想法义,马上火山就不爆发了,地震也就不发生了,世界也就平安了。
身体的威仪要文雅,这样给人一种舒适感,同时我们要彻底杜绝损害一切众生的行为。但有些人身体的威仪根本说不上文雅,而且很粗劣,甚至有的把这种粗劣当成一种威武,横着膀子晃。“你怕我,你怕我,我是坏人,我是江湖人士”,不也有这样的嘛,走路都不好好走。他们根本不管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伤害还是有益,随意妄为,作为修行者这些随意的行为都要杜绝和断除的。以上所讲这些属于是慈身业,应该全心全意地利济有情,如是奉行。
就一个慈心,也要从身体上修慈心,从身体上修调柔。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人一出现,你一看就很舒服,就想和她接近,或者他跟你做什么事儿时,你都不排斥,为什么?因为他的身是很调柔的,这种调柔和长相没有关系,这是那种气场、那种言行举止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慈悲。不懂慈悲就觉得这个人很善良、很善、很友好,实际上他的本性就是慈身业的显现。
《普贤上师言教》说:
口中所说的每一句话也不能带有藐视、侮辱、讥讽他人的意味,一定要说实实在在、悦耳可人的话语;
我们稍微有些了解了怎么修慈身业。那么慈语业,身口意呢?现在是口,口中修慈心的时侯不应该藐视任何一位众生而言说一切伤害他们的话语,也不应该说一切让他们失去信心的不应理的言语;同样,讽刺和讥讽也是在伤害他们,也应该杜绝这样的言语。尤其对金刚道友,必须杜绝和断除此等言语。
藐视指的是把别人看做很低劣而侮辱或者轻视,此称之为藐视。就是觉得别人不如你,或者说地位不如你、或者经济条件不如你、或者长相不如你、或者世间福报不如你,反正就是你能找出他不如你的,你就瞧不起他!不要这样。也不要说让他人失去自信的话语,这个指的是你跟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打击别人各方面的所作所为,让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对,就是太笨,太没智慧,或者说做事做的太不到位,反正就是所有的这些让对方觉得自己不好的,你把这些话当着人家面去说,这样不好。特别是别人去做了些善事,你得知别人有善行时,你跟人家挑毛病,挑了半天毛病之后说:“你这做的不到位啊,你这么做不应该啊。”不能说这种让人失去信心的话,特别在佛法中,居士之间谁比谁强啊?大家都一样,都是一个在家修学者,每个人谁敢说自己对经论了达了,所以这时候要说爱语,爱语承侍嘛。
上师讲法指出大家的过患,师父摄受弟子的时候也指出弟子的过患,那是因为知道你有这过患,你这过患要改,而且知道如何引导你来改,用佛法的力量,怎么样让你来改。
你能做到像上师这样吗?你说完之后不负责任啊,你说完之后你痛快了,觉得你为他好,他怎么办呢?你有办法吗?所以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说缘于修行、缘于佛法让人们失去信心的这种话,这个现象是很普遍的,所以在这要敲一敲警钟。
还有讽刺或者讥讽别人,讽刺和讥讽指的是不真实的、让别人不悦意的这种言语,这种不悦意的言语你说了之后也没有什么意义,只能显示自己的肤浅和刻薄,心不慈、不善良、不慈悲、有执著,所以这些也都不要去说了,都要断除。要言说实实在在的、让人悦意的、可人的话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