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科学,通常用于手术或急救过程中。麻醉是用药物或者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部分机体暂时失去知觉,消除病人手术疼痛的一种医学手段。
麻醉术源自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关于外科手术的记载,并且出现了具有麻醉作用的药酒。到了东汉时期,华佗发明出真正意义上的麻醉药物,这与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关系,当时*阀割据,战争频繁,受伤需要手术的人很多,华佗积极探求更有效的方法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且从《神农本草经》中获取灵感,首创了举世闻名的“麻沸散”,同时又结合酒精的作用,让病人能够在麻醉的状态下接受手术。正因如此,华佗能够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手术,比如脾切除、肠胃吻合等。
后来,华佗发明的“麻沸散”经过一系列的传播,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麻沸散”的药方没有流传下来,但是经过一系列的考证,可以推测其中含有曼陀罗花和乌头,而且麻醉效果得到了临床应用的证明[1]。可以说,华佗的“麻沸散”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且在手术过程中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使得人们更愿意相信和接受手术这一治疗手段。从某种意义讲,华佗创造的麻醉技术奠定了古代医学外科手术的基础,而华佗也被称为“外科鼻祖”。
麻醉学和内科学、外科学一样均为临床医学中的二级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的学科。现代麻醉学已不仅仅局限在手术室内为手术患者提供麻醉和镇痛,它已发展成为一门研究临床麻醉学、危重病医学与疼痛诊疗学的围手术期(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医学。
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以下:
基础课程:
人体解剖学
组织胚胎学
生理学
生物化学
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
药理学
病原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麻醉解剖学
麻醉生理学
麻醉药理学
预防医学
医学统计学
......
临床课程:
诊断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儿科学
妇产科学
五官科学
疼痛诊疗学
临床麻醉学
麻醉设备学
危重病学
......
实践课程:临床实习一年,包括麻醉科、ICU、内科、外科、儿科、心电图室等。
行业地位
众所周知,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手术治疗技术的进步,而麻醉技术是手术开展的必要保障,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是我国麻醉学科发展的基地,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麻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且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保证了患者的麻醉安全,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外科手术的发展。近年来,麻醉学科的学术地位不断提升,医院的支柱学科,在医疗体制改革的今天,医院的盈利部门,而内科以及药剂科等处于亏损的状态,医院未来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现代麻醉学的优势。
发展阶段
1.麻醉的发现与萌芽
从史前时期开始,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在人类与自然界特别是与其他物种竞争、搏斗以求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原始的医学概念。从中国传统医学的结晶中医的发展来看,从针石压脉,到“神农尝百草”,再到后来的“麻沸散”,《本草纲目》中提及的多种药物都含有麻沸和镇痛的元素。其间还出现过应用鸦片、大麻、曼陀罗等草药镇痛等方法(主要是阿拉伯国家、印度等)。但从现代麻醉的概念来看,不论其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均与现代麻醉应用的药物和方法存在较大距离,尚处在蒙昧或萌芽状态。
2.临床麻醉学的形成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乙醚等全身麻醉成功地应用于外科手术,是为近代麻醉学的开端。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许多医学家、化学家、乃至医学生等为麻醉药的发现和临床应用做出了贡献。同时使麻醉方法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多样化。针对麻醉手术过程中的问题,也从单纯的镇痛发展到麻醉期间及麻醉前后比较全面的处理,直到20世纪30~40年代,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了较多的专职麻醉学医师,医院出现了麻醉科,才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临床麻醉学。
3.麻醉学的拓展与创新
进入20世纪50年代,在临床麻醉学发展的基础上,麻醉的工作范围与领域进一步扩展,麻醉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充实,麻醉操作技术也不断改进和完善,麻醉学科和专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从而迈进了麻醉学的发展第三阶段。
随着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广泛积累和运用,使得麻醉学科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手术科室,其突出的标志就是麻醉学科已经基本解决了自身的安全问题,由此推动了外科学乃至整个医学现代化的发展。
麻醉学科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作用
麻醉学科在临床医学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为外科(包括腹部、神经、整形、胸心、血管、泌尿、小儿等)、妇产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微创介入,也为传统内科学如消化科、呼吸科、心脏科等手术或检查治疗的患者们提供安全、无痛、舒适的体验与保障,以及包括麻醉门诊、术前评估、术中精确麻醉管理、麻醉后苏醒、麻醉手术后重症监测、术后随访治疗、康复指导等内容的围手术期医学。
麻醉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麻醉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的学科,其主要特征是为临床各科开展创伤、侵入性治疗手段提供安全保障和舒适条件;为接受各种检查、治疗的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服务;为濒危患者提供生命支持和有效救治;是兼具医学三大功能(救死、扶伤、疗病)的主体学科。在基础医学方面,麻醉学以药理、生理、生化、病理生理学为基础。近年来麻醉学又与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免疫、遗传、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学科密切联系,进一步探讨疼痛与麻醉对机体的影响和机制,麻醉原理也是《Science》杂志年公布的全世界最前沿和最具挑战的个科学问题之一。
麻醉分类
临床麻醉是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暂时意识丧失或有意识但对疼痛无感知,以保证手术及有创性操作安全、顺利完成的医学行为。可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大类。
全身麻醉是全身麻醉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意识暂时丧失,全身都不能感知疼痛的麻醉技术。局部麻醉是指用麻醉药暂时阻断某些外周神经或脊髓的某些节段,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临床麻醉的基本过程
麻醉科医师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状况,看患者是否能耐受手术和麻醉,准备是否完善;术中除保证合适麻醉深度外,还应监测和调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在生理平衡状态;术后由于麻醉药物残余作用及外科手术对机体正常生理的干扰,仍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转归与不适,包括术后镇痛。
1.术前评估与准备
麻醉科医师首先需复习患者病历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在获得全面的信息后,针对患者生理与病理状况的特点,结合手术的缓急,对患者麻醉的难度及风险进行评估;综合患者状况、手术及麻醉三方面考虑,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制定麻醉方案;必要时及时与患者(及家属)和外科医师沟通病情,提出患者术前准备的建议和要求。尽量将患者生理、病理状态调整至最佳,从而降低手术和麻醉的风险。
2.术中管理
手术中麻醉科医师除了为患者消除疼痛,更重要的工作是监护和管理患者的循环、呼吸等重要脏器功能,并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使其在手术结束后能够安然醒来。
3.术后管理
当手术结束,患者从全身麻醉中苏醒过来,麻醉风险中最大的环节已经过去,但并不意味着麻醉的结束。此时,患者不同的麻醉方式、不同的术后生理、病理学状况,决定着麻醉后患者的去向。
麻醉前检查
麻醉前对病人的检查和评估是进行或完善手术前准备和制定合适于病人麻醉方案的基础。实践证明,麻醉前对病人仔细检查,准确评估和完善的准备,不仅提高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加速病人康复、缩短病人住院日数和降低医疗费用,而且可扩大手术范围和适应症,是一般认为难以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得到适当的手术治疗。
麻醉前检查的目的
1.了解相关病史(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和病人的精神状态以及拟行手术的情况,以完善术前准备并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
2.与病人家属沟通,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取得病人的同意与信任,指导病人配合。
3.根据病人情况,就麻醉和手术风险以及如何配合与手术医师的共识。
麻醉前检查的基本内容
对于病人的病情和体格情况的评估,多采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的标准将病人分为五级。
1级:病人重要器官及系统正常,对麻醉和手术耐受良好,正常情况下无风险。
2级:有轻微的系统性疾病,重要器官有轻微病变,但代偿功能全。对一般麻醉和手术可以难受,风险较小。
3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重要器官功能受损,但仍在代偿范围内。行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实施麻醉和手术有一定的顾虑及风险。
4级:有严重的系统性疾病,重要器官病变严重,代偿功能不全,已丧失工作能力,经常面临生命安全的威胁。实施麻醉和手术均有危险,风险很大。
5级:病情危重,濒临死亡,手术是孤注一掷。麻醉与手术异常危险。
风险问题
在麻醉界乃至整个医学界普遍认为麻醉工作是最具风险的职业之一。以往国内权威的麻醉学和麻醉教科书主要阐述的是病人接受麻醉和手术的风险以及如何进行处理等等。但是从事麻醉工作的医生所承担和面临的风险却很少提及。除了要处理一些医疗上的事件之外,麻醉科医师还必须面对法律规定中的医疗纠纷医患举证倒置的情况。所以,作为我们麻醉科医师,为了避免以上提及的种种情况,更好的为医疗服务,为患者服务,一定要减少与避免危险。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从术前探视、协议书签署、麻醉实施到术后镇痛、术后随访等每一步都必须认真执行。坚持原则是第一的;其次,树立良好的医德风尚,增强敬业精神和提高责任心;另外,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丰富麻醉实施经验也是避免风险和增强承受力的保证。
需具备的相关素质和能力
麻醉学本科生首先应掌握好临床医学的公共基础课和公共临床课,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只有掌握好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在学习麻醉学时才能感觉得心应手,融会贯通。此外,麻醉学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责任心以及判断的果断性,麻醉医师在工作中的一点失误都可能给患者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在学习麻醉学时以及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医学生都需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
麻醉医师不仅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还要与手术科室医师及手术室内其他工作人员沟通交流,以达到对患者治疗最优化的目的。除学习麻醉学知识外,学生还应注意多学习医学人文知识和交流沟通技巧。
报考需知
1、在人才培养上,目前麻醉学专业有四年制、五年制之分。考生和家长最好详细了解各高校学制、培养目标再结合自身情况做选择。目前,开设五年制麻醉学专业的院校如:中国医科大学、中山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考生可通过查看当年下发的招生专业目录或查询各校专业设置,了解具体学制年限。
2、麻醉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专业,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之一。麻醉学属于特设专业和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本科阶段并非每所医学类院校都开设。目前我国有54所高校麻醉学专业在本科阶段招生,知名院校专业实力不俗,如: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徐州医学院、潍坊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兰州大学等。目前麻醉学主要包含三个大的研究方向,分别是临床麻醉学、危重病医学以及疼痛诊疗学,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会更加细分。
3、麻醉属于医学类,医学类专业对身体条件一般都比较高。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规定,轻度色觉异常(俗称色弱);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度的;一眼失明另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度的;斜视、嗅觉迟钝、口吃不宜就读医学类专业。
“麻醉师”和“麻醉医师”的区别
在国外,“麻醉师”通常是指经过认证注册过的专职麻醉护士;而“麻醉医师”是指医学院毕业的医学博士,拥有麻醉学专业知识的专职医生。
发展前景
麻醉的从业人员以本科学历偏多,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不多,所以研究生比较容易找工作,不过近些年来,一线城市的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麻醉学研究生想找到合适的工作还需要一定的机遇。麻醉学由于其专业特点明确、适用性强等特点,其毕业生就业方向较多,一次就业率也较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毕业生的自主就业方式大大增加,使本专业人才有了更广泛的利用。
就业现状
1、学校越来越少
国内开设麻醉专业本科的学校已经越来越少,大部分好的医学院都已经将本科的麻醉专业并入临床医学专业,这医院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本科起点的麻医院就业,这也是跟其他专业一样的。
2、工作强度和收入
麻醉医生的工作强度和收入,跟手术量有很大关系,医院手术多,那收入自然就高,当然相应的,工作就更加繁重。相反的,如果手术少,就相对比较清闲,收入也就少。医院都是择期手术多急诊手术少。
就业方向
麻醉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医疗卫生单位的麻醉科、急诊科、急救中心、重症治疗监测病房、药物依赖戒断及疼痛诊疗等领域从事临床麻醉、急救和复苏、术后监测、生理机能调控等方面的工作。
知名高校
四川大学
浙江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医医院
温州医科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南大学
北京大学
郑州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国外医学知名高校
牛津大学
哈佛大学
剑桥大学
伦敦大学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
帝国理工学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斯坦福大学
伦敦国王学院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麻醉学国内外区别
以美国为例,麻醉学开设在美国医学院,没有单独的麻醉学专业,是包含在医学专业里面的。美国大学的医学院和法学院没有本科,所以严格来讲美国大学的医学院就相当于我们国内的研究生院。
书籍推荐
《临床麻醉学病例解析》
这本书在涵盖临床麻醉的各个领域的前提下,精选出多个来自临床的真实病例,包括了从临床常见病的麻醉管理到麻醉危重疑难病例和各种紧急事件。所有病例分析均出自全国几十名临床一线的知名中青年专家的亲身实践并亲自执笔编写。每一份病例均经过查阅大量文献和书籍,并以问题为导向,对病例进行简洁清晰的分析,抽丝剥茧,逐步深入,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解答及实用的临床处理要点,总结经验和教训。同时,附上参考文献,方便读者进行延伸阅读。本书在探讨围术期精准麻醉的实施、麻醉风险的预防、以及危机事件的处理等方面,既提供了经验分享,又方便了年轻麻醉医生在实践中索引查询,举一反三,锻炼临床思维能力,提升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理能力。
《约翰·霍普金斯麻醉学手册》
这本书内容涵盖术前评估、设备与监测、气道处理、全身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心血管和胸科麻醉、神经外科麻醉、产科麻醉、小儿麻醉,以及其他特殊疾病的手术术中管理等,并补充有麻醉安全、重症病人处理以及围手术期急慢性疼痛管理等内容。书末附以常见缩略语、常见麻醉和重症监护药品剂量以及恶性高热急诊治疗等相关内容。为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来源,本书要点清晰明了,便于在临床工作中查阅检索,适合于广大麻醉与重症医学系住院医师、实习医师以及其他年资和专业医师参考阅读。
如果您认为该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记得分享噢。需要详细了解的,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