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古人这日子过得真是滋润,大块吃肉还好说,这大碗的酒一口喝下去你试试,十有八九一碗下去就晕头转向了,那么古人是不是有什么窍门,我们学会了也能千杯不醉呢?
就拿众人周知的武松十八碗下肚,打死老虎来分析分析。武松喝酒的碗一碗能装多少呢?宋朝喝酒一般都是用那种粗瓷碗,口径16公分左右,一碗也就三两左右,其实跟现在喝酒用的酒杯装的差不多。武松到底喝了多少呢?十八碗加起来最多六斤,才六斤哦,并没有想像中的多,但是,六斤啊,现在几个人能一口气喝六斤呢?
量出来了,再得分析一下那时的酒了,按照中国历史上的酿酒工艺发展来看,宋朝并没有出现蒸馏技术,也就是说那时的国人并不会酿造高度数的酒,所以那时的酒应该还属于酒醪(发酵后没经过蒸馏的酒汁),而就算当时工艺最好的酒醪酒精度也超不过15度,景阳冈只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再加上有老虎出没,能来消费的人肯定不多,他们能酿出的酒能有10度就不错了。
十几度也就是度数较低的米酒了,喝六斤度数低点的米酒,现在应该还是有不少人能做到的吧,看来古人能喝最主要还是古代的酒好啊,如果回到古代,我们都能大碗喝酒了!
我们看电视、书上都说千杯不醉,虽然说千杯是个虚数,但能够用“千杯不醉”来形容,想必也是喝了不少,而古代的酒杯一般都是比较大的,很多好汉甚至是用碗来计算酒量的。那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能够千杯不醉?难道古代人比我们现在的人厉害?
作为喜欢喝酒的朋友,或者是需要喝酒应酬的朋友,了解下这个问题在酒桌上也有话题可扯。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那我们来看看,古代人千杯不醉的酒到底有几度?相当于现在多少杯的五六十度白酒?
古代的酒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为发酵酒,到南宋为止中国只有这种酒;另一种为蒸馏酒,是自元代开始出现的酒。
发酵酒即用粮食、水果之类的东西发酵出来的,这类东西发酵了就会产生酒精,而当酒精达到一定度数的时候,酒精会抑制酵母菌的继续发酵,这个一定的数度就是大概10度左右,最高也不会超过18度。所以元代以前的酒,一般也就10度左右,甚至是10度以内,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啤酒。我们现在很多人一个人能喝一两箱的ML的瓶装啤酒,放在古代也算是千杯不醉了。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另外,到了后来的蒸馏酒就是度数比较高的了,度数大概为50度,接近现在的白酒度数。蒸馏酒主要是因为辽国、金国、元朝和后面的清朝这些兄弟族,他们主要祖祖辈辈居住在北国,天寒地冻,日积月累就发明了蒸馏酒,用这种高度酒精来让身体保持温暖。所以我们看《甄嬛传》的时候就可以发现,他们喝酒的时候就不再是一整壶酒拿来爽快地一饮而尽,是用酒壶装着,然后倒到小酒杯里面喝。若是这个时候还能向以前的朝代一样千杯不醉,那便是真的令人佩服了。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以我们说的千杯不醉,这个真的得看喝的是什么酒了。如果喝五六十度的白酒仍然千杯不醉,那真要怀疑我是不是喝到假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