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在家用眼行为更差,6岁儿童中45%已经失去远视储备,6-10岁孩子度数增长最快……”7月10日,“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白皮书发布会暨屈光发育档案普及计划”在成都举办。爱尔眼科视光研究所与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白皮书》,《白皮书》显示:中国近视防控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提升全社会正确认知。发布会现场举行了“屈光发育档案普及计划”,近视防控要从娃娃抓起,亟需关口前移。
三国数据对比:中国学生在校照明条件最好,在家用眼行为差
据《白皮书》数据统计,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英国儿童青少年整体近视率36.7%,越南儿童青少年整体近视率为46.1%。
阅读环境光照是影响近视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白皮书》显示,在校上课期间,中国低年级学生的采光环境为最佳,达到了lux,但中国学生晚上在家做作业时的采光环境最差(入眼光照58lux),英国为最佳。在周末白天,随着“双减”政策实施,中国学生课业压力变小,户外活动多,采光是最好的;周末夜晚,英国家庭注重家庭灯光,采光最好,越南最差。
全国(抽样)近视矫正率上升,防控试点成都青羊区近3年近视率下降
《白皮书》显示,年9-12月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同比呈下降趋势,而全国各地近视矫正率逐步提升,说明同防同控、群防群控的近视防控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据了解,四川成都青羊区是全国首个近视防控试点区,青羊区疫情前近视率略高于国家平均值,三年期间整体近视率呈下降趋势,年近视率已低于国家平均值。截至目前,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等单位与辖区多所学校建立了“近视防控指导站”,辅助学校加强近视干预措施,配合与政府、社会、学校,形成“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医院”紧密协同的五方合力战线,建立记录、分析、建议、复查、跟踪“五维一体”的学生眼健康档案。探索出了“青羊模式”,形成上下协同、区域联动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良好工作局面。
6岁儿童中45%已失去远视储备,6-10岁的儿童度数增长最快
世界卫生组织屈光不正防控全球专家组成员、医院集团眼视光研究所副所长蓝卫忠教授指出,从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情况来看,近视高发的年龄段已从8-12岁提前至6-10岁,近视眼主要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同等条件下,相比父母没有近视的孩子来说,父母一方有近视,孩子出现近视的情况要高出2.1倍左右;父母双方近视,孩子出现近视的情况要高出4.9倍左右。从环境因素考虑,孩子用眼时间过长、所看物体过小、看书环境光线过明或过暗以及用眼姿势不正确,都可能诱发孩子近视。加上家长对孩子近视的认识不足,导致孩子的近视率在逐年递增。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眼轴只有16mm左右,往往存在度左右的远视。这个“远视储备”非常重要,决定着孩子未来近视的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球增大,视力增加,远视减少,直至12岁左右转为正视眼。从出生到6岁,孩子的眼轴变化是最快的。这个时期,家长尤其要控制孩子的近距离用眼。如果眼轴增长过快,“远视储备”会被过早透支,孩子就会近视,且以每年50度左右的频率增长,一直到18岁停止发育为止。虽近视防控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白皮书》仍显示,6岁儿童中45%已失去远视储备,近视防控亟待关口前移。
专家提醒家长,应更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