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到来,孩子们也迎来了放松身心的好日子。不过放松不等于放纵,尤其是要注意用眼卫生,控制近距离用眼的频率和时长,以免对视力造成损害。提到近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人会说“就是看不清楚,配个眼镜就好了”,也有的家长非常重视,让孩子从小定期检查。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提前知道孩子即将近视,进而采取一些措施延缓近视的发生呢?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来做好预防近视的准备。
检查远视储备
什么是远视储备?其实每个人生下来都是远视眼,大概有三百度,被称为生理性远视,这就是孩子的远视储备。
随着孩子身体不断发育,眼球会逐渐变大,远视储备会逐渐减少。理想的状态是眼球发育成熟后处于正视眼的状态,即不近视也不远视。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对应不同年龄有相应的标准,比如,3岁前远视度数度为宜,4-5岁远视度数为度至度,6-7岁远视度数为度至度,8岁远视度数为度,12岁远视度数为50度。家长可以对比参考,如果孩子的远视储备低于该年龄的正常范围或者消耗过快,就要警惕近视发生的可能。
现在常用的远视储备检查方法主要有“视力筛查仪检查”和“散瞳后检影验光”两种,其中散瞳后检影验光被认为是远视储备检查的金标准,是最准确的。不过,由于散瞳会使孩子短期内看近处不清楚、畏光、眼干,有的孩子可能还会出现结膜充血、起皮疹等过敏反应,所以仍有一些家长从心理上比较抵触散瞳。其实这些反应都是短暂可逆的,快速散瞳6小时后即可恢复正常,慢散的话,这些反应大概会持续3周到一个月时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孩子视力正常,且视力筛查仪显示的屈光检查结果也在正常范围之内,可以不必因为想知道孩子的远视储备值而做散瞳。但如果孩子的视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建议做散瞳检查。
总之,担心孩子视力的家长,可医院或妇幼保健院眼科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孩子的远视储备是否消耗过快,进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测量眼轴和角膜曲率
眼轴是眼球的前后直径,通常指的是光学眼轴,就是从角膜正中到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距离。新生儿的眼轴平均为16.5毫米,3月龄平均为19毫米,9月龄平均为20毫米,3岁平均为21.5毫米,6岁平均为22.46毫米,10岁平均为23.13毫米,15岁平均为23.39毫米,到18岁时眼轴平均为24毫米,之后基本保持稳定不变。不同年龄对应不同的眼轴长度范围,如果眼轴过长或增长过快,就有可能要出现近视了。
一般来讲,近视度数越高眼轴越长,眼球壁就会越薄,就像吹气球一样,气球体积变大后气球壁就会变薄。这时,组成眼球壁的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都会变薄,发生眼底并发症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控制近视增长的根本目标是控制眼轴过快增长,防止高度近视的发生。
眼轴测量属于常规检查,医院都是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检查,该检查为非接触式的,不用散瞳,一般3岁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很好地配合。有条件的家庭,建议3-6个月给孩子测量一次眼轴,观察眼轴的增长速度是不是在合理范围内。如果眼轴一年增长超过0.2毫米就表明增长过快,将来有可能会近视。
角膜曲率就是角膜的屈光力,角膜曲率越高,近视度数越高。但角膜曲率要和眼轴结合来看,有些人的眼轴虽然很长,但角膜曲率偏低,也表现为近视度数不高;有些人眼轴不长,但角膜曲率偏高,近视度数就会高,也就是曲率性近视。
在这里要提示一下,判断孩子的远视储备和眼轴长度是否正常还要考虑个体差异,要动态观察这些数值的变化。比如,一个4岁孩子的远视度数为度,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很正常,就放松了警惕,结果一年后远视度数可能就剩下度甚至更低了。另一个4岁孩子的远视度数也有度,但他平时用眼习惯良好,一年后远视度数还有度,自然就比第一个孩子更不容易发生近视。所以,家长除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