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经济转折中的浙江机遇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供给和需求格局,具有一个“两低”的特征。从供给一端讲,就是以低成本劳动为主体的要素价格较低,不仅劳动工资水平较低,土地、生态环保补偿,以及其它的自然资源,价格均较低。从需求一端讲,国内需求由于城乡居民购买能力较低,需求层次长期难以提升,服务业难以发展;而从国外需求讲,则以纺织服装、鞋、组装加工电气机械产品等的出口为主。现在我们则能看到,这种状况正在出现根本性的变化,这就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极为深远的积极影响。“豆芽菜”经济“两低”格局曾经一度给中国创造了发展机遇,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中国制造的世界影响。1997~2007年的10年间,中国商品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20.8%,大大快于同期世界贸易增长,也大大高于我国同期GDP增长。然而这种状况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它逐渐导致国内出现了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劳动所得占GDP比重长期较低,且持续下降,导致国内消费低迷,缺少对于经济增长的足够推动。资本所得占GDP比重长期较高,加之出口增长较快,导致中国经济形成了主要以投资和出口推动的“跛脚鸭”式的增长格局。同时企业缺少较强的外部约束,以及在长期的低层次需求激励情况下,长期陷于粗放增长而难以自拔。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情景就是,中国经济长期处于“跑量”增长状况之中。GDP虽然增长较快,但能源原材料消耗也迅猛增长,生态环境付出了很大代价,产业结构长期缺少应有的优化提升,近几年则出现了重化工业过快增长问题。而我们又取得了哪些回报呢?其中一个回报就是那些贬值压力巨大的巨额外汇储备,而为此我们付出了洁净的空气和水,以及农民工的健康等巨大代价。处于长三角的浙江工业目前的状况,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2003年特别是2004年3月以来,浙江工业增长速度,持续居于全国各省市的第11位以下,且多半时候是居于全国第20位以下。这并不是浙江企业出现颓势,而是因为省内低层次产业已处于充分竞争状态,一些企业纷纷向回报更高的省外传统产业投资,从而导致省内制造业“失血”。根据研究测算,浙江自2001年以来,以全国平均水平衡量,工业固定资产起码少增长了1500亿元,相当于浙江目前工业固定资产净值的1/5多。如绍兴有一家轻纺企业,在河北投资30多亿元创办钢铁厂,年产量已达250万吨,成为当地最大的民营企业。这对于企业来说是无可指责的,是浙江人对于全国经济的贡献,浙江为此而骄傲。然而对于浙江来说,则不仅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缓慢的痼疾长期难以缓解,又产生了省内工业增长速度持续较低的新问题。可以说,浙江经济有点类似于“豆芽菜”。豆芽菜迎着光线的方向迅速生长,短时间内就长得很高,但根基不扎实,又细又长,大风一起就会东摇西摆。而浙江的制造业,包括浙江人投资的制造业,迎着国内外的低层次需求快速增长,整个的规模虽然很大,但附加价值较低,工艺技术水平较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而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改善不大,大量农民工的生存状况缺少应有的改善,滋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因为一些企业的钱来得容易,在我们这个还不太富的国家里,出现了未富先奢、投机盛行等不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