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度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知识科普丨低龄儿童屈光筛查 [复制链接]

1#

很多人因为弱视导致矫正视力达不到正常标准,在考取驾照、升学及就业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果在学龄前对幼儿进行屈光筛查,有利于及时发现弱视并予以治疗,就可以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

“低龄儿童屈光筛查”是指对学龄前期(4~6岁)的幼儿进行以视力、眼位、屈光度数检查为主的眼部疾病筛查,也可以扩大到色觉、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等。若发现屈光医院眼科。

低龄儿童屈光筛查的意义

在4~6岁的低龄儿童中进行屈光筛查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a.发现弱视的危险因素,如远视、散光及斜视等:弱视属于发育性疾病,高度屈光不正(如单眼高度远视、高度散光、屈光参差等)和单眼斜视等都容易导致弱视的发生。弱视多为单眼发病,孩子由于年龄小而无法正确表达单眼视力低下,家长也很难发现异常。但弱视治疗效果又与年龄密切相关,一旦超过10岁,治疗基本无望。屈光筛查则可及时发现儿童弱视并尽早干预,可治愈大部分弱视。

b.发现近视:尽管学龄前儿童近视并不多见,但通过屈光筛查可发现近视的前兆,如视力轻度低下、远视储备降低等。

c.发现先天性白内障等其他儿童眼病。

低龄儿童屈光筛查的开展

医院自年组建专业的低龄儿童屈光筛查团队,至今已对约名低龄儿童进行了屈光筛查,幼儿初步筛查异常率为15%~20%,医院进一步检查后显示异常者约10%,而需要干预者(主要是配镜)约5%。以下是开展低龄儿童屈光筛查的相关经验。

1.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是筛查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由医生、护士及验光师共同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筛查团队,分为若干个筛查组,每组至少有一名医生,负责对屈光度数进行初步分析,并决定是否需要医院。其他检查可以由护士、验光师担任,幼儿园的校医也可以参与视力检查等工作。

2.工具设备

由于低龄儿童的检查配合度低,在屈光度数筛查设备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既要考虑检查结果的准确度也要考虑到幼儿的配合程度,如幼儿园小班可以选择屈光筛查仪来获取屈光度数,虽然精确度略差,但是对幼儿的配合程度要求不高,只要孩子能注视“镜头”2~3秒就可获取眼部屈光度数;对于中大班的孩子可以选择准确度相对较高的电脑验光仪。

a.电脑验光仪:为了携带方便,建议使用手持式电脑验光仪。

b.屈光筛查仪:目前使用较多的为双目屈光筛查仪。

c.视力表:建议使用轻薄、灯光柔和的LED视力表。纸质视力表虽然便宜、携带方便,但受筛查场所光线影响,检查结果不可靠;普通灯箱视力表厚重,携带不方便,也不推荐。

d.其他:色盲本、笔式手电筒、插线板、卷尺(5m以上)、电工胶带、电池、热敏打印纸等。把这些小工具集中放置在一个收纳箱中。

3.筛查流程

a.准备:提前与幼儿园确认检查时间、人数及场所。检查场所一般选择幼儿园的活动室。筛查小组需提前检查设备,工具收纳箱中放置物品清单,由专人负责清点并签字确认,以免遗漏。根据检查场地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检查区域。视力检查一般选择光线好的地方,确定5m距离,并在相应地面粘贴电工胶带明示。屈光筛查仪检查则在相对暗室进行(如图1、图2所示)。

图1

图2

b.筛查工作:视力、屈光度数及色觉等检查可以同时交叉进行,医生负责的眼位及屈光度数分析则放在最后。

c.筛查结束后,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幼儿家长科普讲座,解读筛查结果及科普护眼知识。

4.转诊

a.屈光筛查是快速、初略的检查,受幼儿配合程度、设备精确度等影响,检查结果并不十分准确,筛查中发现可疑异常的,应医院眼科进一步检查。

b.转诊标准的建立: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转诊标准,既不能漏诊,也不能扩大化。标准太松,可能会漏诊,标准太紧则会导致较多正常的儿童医院检查,降低了家长对屈光筛查的信任。这几年通过我们对转诊儿童的检查结果与筛查结果的比较、分析,使转诊标准不断完善、更新。转诊标准的建立(如表1),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视力与年龄的关系;双眼的对照;屈光度数趋向近视化;散光一般较为准确。

视力

两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

任一眼视力≤0.6。

屈光度数

(手持式屈光筛查仪)

两眼屈光度数相差≥2.0D;

任一眼远视性屈光度数≥+3.0D;

散光≥1.50D。

存在上述二种以上情形的,可以初步判断为屈光异常,建议转诊。

表1

经过几年的筛查工作,笔者与团队一致认为在低龄儿童中进行屈光筛查,是非常经济且高效的,可及时发现屈光异常为主的儿童眼病,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医院眼科中心

文:王超*

编辑:Niga

排版:倪嘉

投稿邮箱:jeremy.bie

cn-eyewear.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