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段的血供
70%~80%眼前段的血供来源于睫状前动脉。不同眼外肌内伴行着不同数量的睫状前动脉,内直肌、上直肌和下直肌各有两条睫状前动脉,外直肌则有一条睫状前动脉,形成巩膜角膜缘丛,进入眼球与巩膜动脉大环相连。还有一部分眼前段血供通过睫状后长动脉获得,其从3点和9点方向邻近赤道部穿入眼球,向前走行与前节循环吻合(图1)。
图1睫状血管解剖示意图
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历史?
年,Leinfelder和Black最早发现了眼前端缺血综合征(AnteriorSegmentIschemia,ASI)的一系列表现。1
年,Chamberlain提出ASI可发生于猴眼外肌手术后。2
年,Wilson和Irvine报道了视网膜脱离修复术中多条眼外肌截断后出现ASI。3
年,Stucchi和Bianchi总结ASI是斜视手术的并发症之一。4
ASI的临床表现
症状
术后24~48小时出现眼痛,伴视力下降。?
体征
角膜水肿、房水大量细胞和蛋白渗出、瞳孔变形、对光反应迟钝、虹膜脱色素、继而萎缩、晶体前沉着物,低眼压,甚至后期发生眼球萎缩(图2)。5?
图2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裂隙灯检查
斜视手术后ASI的原因
发病率
分之一。6
累及直肌的数量是主要原因
1)动物实验发现,一次性切断两条水平直肌一般无缺血表现;一次性切断两条垂直直肌发生ASI的概率为9.5%;一次性切断三条直肌发生ASI的概率为31%;一次性切断四条直肌发生ASI的概率为50%。7
2)临床实践发现,切断三条直肌会导致ASI,也有报道ASI会发生于两条垂直直肌的手术。8,9?
切口位置和手术操作
有学者认为斜视手术角膜缘切口会切断角膜缘血管网,术后ASI的几率增加;手术操作粗暴,术中过多烧灼止血也会增加ASI的发生。穹窿部切口、手术操作轻柔、微创斜视技术可减少ASI的发生。10?
高危因素
高龄、既往直肌手术史和眼部手术史、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黏滞综合征等均是斜视手术后发生ASI的高危因素。11?
ASI的检查
虹膜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虹膜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作为一种蛋白结合分子能够在不被色素覆盖的波长范围发出荧光,具有较好的色素上皮穿透性,可以非常精确地评估虹膜低灌注,有助于ASI的诊断(图3)。12?
光学相干成像血管造影
将OCT与虹膜ICGA对于不同颜色的虹膜成像进行对比,发现使用光学相干成像血管造影(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OCTA)观察到的可见虹膜血管明显多于ICGA,且快速无创,是一种可定量和定性评估ASI的技术(图4)。?13,14
图3虹膜吲哚菁绿血管造影与前节光学相干成像血管造影检查
图4斜视手术前后AS-OCTA检查结果的差异
斜视手术后ASI的预防?
1.尽量避免在同一眼同时进行三条或以上直肌手术,如果必要,建议采取保留睫状血管的术式,不截断和不劈开直肌的改良术式,肉*杆菌*素注射或分期手术;
2.在高危人群中进行两条直肌手术,特别是两条垂直直肌手术,也必须谨慎,必要时术前ICGA或OCTA评估虹膜血管情况;
3.穹窿部切口、手术操作轻柔、避免过多烧灼止血;
4.高危病例术后密切随访,及时发现。
ASI的处理
1.抗炎:局部糖皮质激素;
2.散瞳:减少虹膜黏连;
3.高渗滴眼液:减少角膜水肿;
4.扩血管:增加灌注;
5.尽可能解除缺血因素:拆除缝线;
6.如情况严重,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
7.如有激素禁忌症,可考虑高压氧治疗。15-17
小结
1.单眼一次尽量避免三条及以上直肌手术;
2.对于高危人群,即使两条以上直肌手术,也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