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身体出现一些小毛病时,妈妈最关心的是如何治疗,让宝宝尽快好起来。其实,有些健康问题是宝宝身体发育不成熟造成的暂时性的异常表现,不需要治疗,妈妈要做的就是精心护理和耐心等待。
吸气性喉鸣
这是先天性喉软骨软化症的典型表现,由于喉软骨比较软,宝宝吸气时喉部组织塌陷,使喉腔变小,因而发出响声,呼气时没有。多发生在3个月以内的宝宝。刚出生时一般没有症状,7~14天后才表现出来,3~6个月时加重。
由于病情轻重不一,吸气性喉鸣呈间歇性或持续性的。症状轻的宝宝只在哭闹或吃奶时有喉鸣,安静或睡眠中没有。症状重的宝宝在任何时候都有喉鸣。
随着宝宝长大,喉部组织会逐渐变硬,喉间隙变大,吸气性喉鸣会减轻,一般两岁前就可消失。
护理要点
母乳喂养宝宝要常规补充鱼肝油和钙剂,妈妈多带宝宝出去晒太阳,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
当吸气性喉鸣比较严重导致呼吸困难时,可让宝宝侧卧或半侧卧,并尽量不让宝宝过度哭闹。
吐奶
刚出生的宝宝胃呈横位,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而且胃的入口部位(即贲门)比较松弛,所以很容易吐奶。有时是吐一两口,有时可能大口吐奶,甚至将胃里的奶全部吐出来。
越小的宝宝越容易吐奶,尤其是早产宝宝。
尽管有吐奶的现象,但宝宝食欲好,生长发育也正常。随着身体发育日渐成熟,吐奶的次数会越来越少,到三四个月时基本就不发生了。
护理要点
吃奶不要太急,防止宝宝吞下大量空气诱发吐奶。
吃奶后要立起来拍嗝,排出胃内的空气,并让宝宝伏在妈妈肩头多待一会儿。
稍微垫高宝宝的上半身。
对经常吐奶的宝宝可以适当减少每次的喂奶量,并增加喂奶次数。
吐奶越来越严重要警惕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一般的吐奶会越来越轻,直至完全消失,如果宝宝吐奶越来越严重,几乎每次吃奶后都会呕吐,而且吐奶量很大,宝宝出现脱水和营养不良的表现,就要警惕是否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必须尽快确诊和治疗。
眼球偏斜
眼球的转动受到眼肌和神经的控制,而出生不久的小宝宝由于发育不成熟,眼球转动是单侧性不协调的,双侧眼球还不能协调地转动,可能出现偏视。
另一种情况是小宝宝鼻梁低平,眼距较宽,在内眼角有内眦赘皮,遮盖了部分白眼球,看起来好像是“对眼儿”。
宝宝到5~6个月双眼注视功能才发育健全,6~7个月时眼球转动才是双侧性和共济协调的,不会再有偏视的问题。随着鼻梁的逐渐增高,看起来“对眼儿”的现象也会慢慢消失。
护理要点
不要让宝宝近距离、固定位置注视物体,宝宝喜欢的床铃之类的玩具要经常变换位置。
如果有斜视家族史,无论外观上有没有斜视,妈妈都要记得在宝宝两岁时带他去眼科做一次检查。
头上的包
有些刚出生的宝宝头顶左侧、右侧或稍后方有个微微隆起的软软的包,轻轻摸一摸,和周围皮肤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就是“产瘤”,是分娩过程中宝宝头部受到挤压造成的局部皮下水肿,在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的情况下更多见且更大。
另一种头上的包是头颅血肿,是在分娩过程中由于分娩不顺利,宝宝的头部受产道内妈妈的骨性突起部位挤压,导致骨膜下血管破裂形成的。头颅血肿与产瘤最大的区别是边缘很清晰,摸上去比稍硬。
产瘤和较小的头颅血肿都无需治疗,可自行吸收,只是时间不同:产瘤一般生后2~7天就消失了;头颅血肿吸收较慢,需要2~4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护理要点
注意头皮的清洁,不要挤压、按揉。
发现头颅血肿逐渐增大或宝宝出现不吃奶、精神差、*疸很明显时,要及时就医。
文:一鸣
文章来源:《我和宝贝》杂志,欢迎分享,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如果您觉得该篇文章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