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长们都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小小年纪就近视。实际上,孩子近视之前是有“预警信号”的,这个“预警信号”就是——远视储备!
-经典案例分享-
倩倩去年刚上小学,不到8周岁,个头不高,比较挑食。妈妈说她非常喜欢看书,一坐就是2、3个小时,也不喜欢参加户外运动。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妈妈又给她报了各种课外兴趣班:书法、画画、英语。最近学校视力检查结果不好,妈妈着急了,仔细一问倩倩才告诉她:“上课时感觉投影仪发白,看不清。”
班主任给倩倩测了视力,右眼0.2,左眼0.3!屈光度为右眼-2.25D,左眼-2.00D!别说没有远视储备,倩倩都快中度近视了!班主任分析,倩倩的远视储备因为户外运动少、长期近距离用眼、饮食不平衡被过度消耗,最终导致了近视。于是为倩倩制定了治疗方案:佩戴框架眼镜矫正视力、每天白天2小时户外活动、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均衡饮食,并嘱咐小西妈妈,3-6医院复查视力和屈光度。
-什么是远视储备-
远视储备是指正常情况下应该拥有的远视眼状态。新生儿以及学龄前儿童的眼轴未达到成人水平,使眼睛看到的景象呈现在视网膜后面的位置,形成生理性远视。
如果我们把视力比作一间银行,那么远视储备就好比是一笔对抗近视的“储备金”。随着生长发育,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趋于正视,我们消耗这笔储备金的速度也在加快。
一般来说,儿童时期在0-3岁时候就自带-度的“远视储备金”额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到12岁的时候,这笔储备金会慢慢的消耗完或者留有一余额,这样孩子就会带着正常的视力去探索世界。
在孩子近视形成之前,能不能未卜先知?
答案是:可以。
方法就是定期进行眼视光检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我们可以通过全面的屈光发育档案及时获取远视储备过度
消耗、眼轴快速增长、近期屈光力快速下降等“信号”。
临床上,通过散瞳验光可以及时发现孩子远视储备值低于对应年龄的正常生理屈光度,就被定义为远视储备不足。
比如:8岁孩子远视储备为50度,偏离了参考值50度,就属于“远视储备不足”。但远视储备不足不等于近视,家长们不必过度焦虑,远视储备不足是近视到来前的预警。当发现孩子远视储备消耗的太快,眼轴增长比较快的孩子来说,家长可以参考下列方法:
一、定期屈光发育检查
学前阶段(0~6周岁):三岁后每3—6个月定期监测视力和屈光发育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小学阶段(6~12周岁):小学生每年应进行2—4次视力检查。
中学阶段(12~18周岁):初中生每年应进行2—4次视力筛查。
二、近视预防三步走
1、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一定要保持在每日2小时以上,甚至更久一些。让孩子眼睛充分“目”浴阳光
户外视野开阔,给眼睛更多视远机会,可以让眼睛放松,缓解视疲劳
户外阳光照射,人体会分泌更多多巴胺,多巴胺可有效抑制眼轴增长
2、减少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
2岁以下孩子建议完全不看电子产品,应当尽量避免孩子接触电视。
3~5岁是孩子专注力养成的关键期,而电视运用特技效果,以视觉、听觉的冲击来吸引孩子注意力。
一旦电视关掉,让孩子看书,就很难聚精会神。
当孩子连续近距离用眼30~40分钟后,应该望远放松10分钟左右。
3、“光线”的正确使用,怎样的光源环境最适合我们的眼睛
白天我们应该在自然光下读书,但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在书本上。
晚上要开启照明灯,给眼睛创造个合适光线充足的环境。光线尽量柔和均匀。
既然户外的光线可以让眼睛不那么容易疲劳,那么在室内我们就要尽量选择全光谱,它可以模拟自然光的台灯,这种色温对孩子阅读和写字非常适宜。使用这种台灯,眼睛不会感到酸涩疲劳,而且一些靠谱的护光灯还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自动调节光线。光照范围也很大,所以孩子即使长时间用眼也不会感到疲劳。不过,我们还要确保灯光没有频闪,并且具有RG0防蓝光这2点,这样的灯具,孩子视力不会出现眩晕感,也不会受到蓝光的危害,从而影响视力发育。这些条件对于预防近视非常重要。满足以上条件后,我们就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护眼环境。